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
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
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今年6月8日是第十七个“世界海洋(hǎiyáng)日”暨第十八个“全国(quánguó)海洋宣传日”,主题是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(gòngshēng)”。6月6日,省自然资源厅在深圳举办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,并召开新闻发布会,会上发布了《广东(guǎngdōng)海洋经济(jīngjì)发展报告(2025)》(下称《报告》)。
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(shǒuwèi)
《报告》显示,据初步核算,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.5亿元,同比名义增长5.4%,占(zhàn)地区生产总值的(de)14.1%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.0%。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(dádào)27.3%,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.7个百分点,服务稳住(wěnzhù)经济大盘取得(qǔde)积极成效。
2024年是(shì)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(chíxù)(chíxù)优化的一年。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,三次产业结构比3.4:31.0:65.6。实体经济(jīngjì)持续稳步发展,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。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,同比名义(míngyì)增长8%,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。
近年来,广东(guǎngdōng)前瞻布局深海(shēnhǎi)矿产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、海水制氢、海洋(hǎiyáng)碳汇、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,“梦想”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,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,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,全国首条海岛公共(gōnggòng)物流无人机(wúrénjī)航线常态化运营。《报告》显示,广东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,同比增加7.5%,全省新建成624个重力式深水网箱(wǎngxiāng)、7个桁架类网箱,深水网箱养殖(yǎngzhí)水体全国第一。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,同比增长8.3%,全省累计建成投产(jiànchéngtóuchǎn)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,跃居(yuèjū)全国首位。
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国土空间规划(kōngjiānguīhuà),今年(jīnnián)又率先出台《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(2021-2035年)》,陆海联动,合理布局“城、湾、岛、岸、堤”,形成点上开发、适度聚集(jùjí)、优近(yōujìn)拓远(tuòyuǎn)的海洋空间格局,构建“一线管控、两域对接,三生协调、生态优先,优近拓远、湾区发展”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广东坚持科技(kējì)“兴海(xīnghǎi)”,海洋六大产业(chǎnyè)专项(xiàng)(xiàng)拉动创新成效显著。2018年来,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,支持海洋电子信息、海上风电、海洋工程装备(zhuāngbèi)、海洋生物、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发展,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,攻克280项关键技术,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,20项技术国际领先,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(chǎnpǐn)、新装置215项,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。
与此同时,广东的蓝色生态底色不断擦亮。全省(quánshěng)划定生态保护(bǎohù)红线5.08万平方千米,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“五大工程”,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160千米(项目均已验收通过)、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,建成3个国家级美(měi)丽海湾,获评“和美海岛”7个,建成各级涉海(shèhǎi)自然保护地124个,保护面积3900平方千米,近岸海域优良水质(shuǐzhì)面积比例90.6%。营造修复红树林超5600公顷,正在湛江、江门、惠州等地市(dìshì)打造4个万亩级红树林,其中(qízhōng)惠州考洲洋红树林已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度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(diǎnxíng)案例,全球(quánqiú)首个“国际红树林中心”落户深圳,完成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,蓝碳经济(jīngjì)含绿量有力提升。
现场书面发布了《2025广东省(guǎngdōngshěng)海洋经济发展指数》。统计显示,2016-2024年,广东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(píngwěn)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指数年均增速(zēngsù)1.4%。2024年,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3.6,比上年增长1.2%。面对(miànduì)外部压力增大、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,广东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全面(quánmiàn)推进海洋强省建设,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(xīn)向好。
多维视角共(gòng)话蓝海故事
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“向海图强・粤立潮头”分享环节(huánjié),邀请海洋专家以多维视角解构海洋发展的前沿(qiányán)议题。
“海洋环境复杂多变,被称为(chēngwéi)AI应用的‘深水(shēnshuǐ)区’。”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靓教授详细阐述了(le)AI应用在复杂海洋环境下遇到的独特技术难点与发展机遇,描绘(miáohuì)了AI与机器人技术重塑传统海洋产业的未来。
“遇到裂流时,不要对抗(duìkàng)水流,而要沿平行海岸方向横向游离。”作为深耕海洋监测一线多年的守护者,茂名市地质与海洋监测站站长、高级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李伟锋以(yǐ)专业视角现场科普海洋安全知识。
向海(xiànghǎi)图强不仅需要本土智慧,更需要全球视野与开放合作。南方科技(kējì)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Mark Hopwood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出发(chūfā),阐述了海洋作为人工智能“垂直领域”的难点(nándiǎn)和机会。
从AI在深海环境的技术突破到六百年海岛的生态(shēngtài)重生,从本土监测经验到国际治理协作(xiézuò),每个故事都凝结着海洋守护者对“人海和谐”的探索实践(shíjiàn)。五位专家(zhuānjiā)通过“技术攻坚-生态实践-国际协作”的立体对话,为(wèi)观众呈现了一幅兼具中国智慧与全球视野的蓝色发展蓝图。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(huāchéng)记者:杜娟(dùjuān) 通讯员:周可、罗诗岚(luóshīlán)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苏俊杰 通讯员:周可、罗诗岚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:廖黎明
今年6月8日是第十七个“世界海洋(hǎiyáng)日”暨第十八个“全国(quánguó)海洋宣传日”,主题是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(gòngshēng)”。6月6日,省自然资源厅在深圳举办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,并召开新闻发布会,会上发布了《广东(guǎngdōng)海洋经济(jīngjì)发展报告(2025)》(下称《报告》)。
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(shǒuwèi)
《报告》显示,据初步核算,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.5亿元,同比名义增长5.4%,占(zhàn)地区生产总值的(de)14.1%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.0%。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(dádào)27.3%,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.7个百分点,服务稳住(wěnzhù)经济大盘取得(qǔde)积极成效。
2024年是(shì)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(chíxù)(chíxù)优化的一年。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,三次产业结构比3.4:31.0:65.6。实体经济(jīngjì)持续稳步发展,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。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,同比名义(míngyì)增长8%,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。
近年来,广东(guǎngdōng)前瞻布局深海(shēnhǎi)矿产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、海水制氢、海洋(hǎiyáng)碳汇、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,“梦想”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,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,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,全国首条海岛公共(gōnggòng)物流无人机(wúrénjī)航线常态化运营。《报告》显示,广东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,同比增加7.5%,全省新建成624个重力式深水网箱(wǎngxiāng)、7个桁架类网箱,深水网箱养殖(yǎngzhí)水体全国第一。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,同比增长8.3%,全省累计建成投产(jiànchéngtóuchǎn)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,跃居(yuèjū)全国首位。
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国土空间规划(kōngjiānguīhuà),今年(jīnnián)又率先出台《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(2021-2035年)》,陆海联动,合理布局“城、湾、岛、岸、堤”,形成点上开发、适度聚集(jùjí)、优近(yōujìn)拓远(tuòyuǎn)的海洋空间格局,构建“一线管控、两域对接,三生协调、生态优先,优近拓远、湾区发展”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广东坚持科技(kējì)“兴海(xīnghǎi)”,海洋六大产业(chǎnyè)专项(xiàng)(xiàng)拉动创新成效显著。2018年来,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,支持海洋电子信息、海上风电、海洋工程装备(zhuāngbèi)、海洋生物、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发展,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,攻克280项关键技术,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,20项技术国际领先,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(chǎnpǐn)、新装置215项,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。
与此同时,广东的蓝色生态底色不断擦亮。全省(quánshěng)划定生态保护(bǎohù)红线5.08万平方千米,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“五大工程”,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160千米(项目均已验收通过)、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,建成3个国家级美(měi)丽海湾,获评“和美海岛”7个,建成各级涉海(shèhǎi)自然保护地124个,保护面积3900平方千米,近岸海域优良水质(shuǐzhì)面积比例90.6%。营造修复红树林超5600公顷,正在湛江、江门、惠州等地市(dìshì)打造4个万亩级红树林,其中(qízhōng)惠州考洲洋红树林已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度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(diǎnxíng)案例,全球(quánqiú)首个“国际红树林中心”落户深圳,完成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,蓝碳经济(jīngjì)含绿量有力提升。
现场书面发布了《2025广东省(guǎngdōngshěng)海洋经济发展指数》。统计显示,2016-2024年,广东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(píngwěn)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指数年均增速(zēngsù)1.4%。2024年,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3.6,比上年增长1.2%。面对(miànduì)外部压力增大、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,广东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全面(quánmiàn)推进海洋强省建设,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(xīn)向好。
多维视角共(gòng)话蓝海故事
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“向海图强・粤立潮头”分享环节(huánjié),邀请海洋专家以多维视角解构海洋发展的前沿(qiányán)议题。
“海洋环境复杂多变,被称为(chēngwéi)AI应用的‘深水(shēnshuǐ)区’。”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靓教授详细阐述了(le)AI应用在复杂海洋环境下遇到的独特技术难点与发展机遇,描绘(miáohuì)了AI与机器人技术重塑传统海洋产业的未来。
“遇到裂流时,不要对抗(duìkàng)水流,而要沿平行海岸方向横向游离。”作为深耕海洋监测一线多年的守护者,茂名市地质与海洋监测站站长、高级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李伟锋以(yǐ)专业视角现场科普海洋安全知识。
向海(xiànghǎi)图强不仅需要本土智慧,更需要全球视野与开放合作。南方科技(kējì)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Mark Hopwood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出发(chūfā),阐述了海洋作为人工智能“垂直领域”的难点(nándiǎn)和机会。
从AI在深海环境的技术突破到六百年海岛的生态(shēngtài)重生,从本土监测经验到国际治理协作(xiézuò),每个故事都凝结着海洋守护者对“人海和谐”的探索实践(shíjiàn)。五位专家(zhuānjiā)通过“技术攻坚-生态实践-国际协作”的立体对话,为(wèi)观众呈现了一幅兼具中国智慧与全球视野的蓝色发展蓝图。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(huāchéng)记者:杜娟(dùjuān) 通讯员:周可、罗诗岚(luóshīlán)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苏俊杰 通讯员:周可、罗诗岚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:廖黎明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