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耀淄博|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:红色精神强根基 文明新风润山乡
荣耀淄博|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:红色精神强根基 文明新风润山乡
荣耀淄博|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:红色精神强根基 文明新风润山乡大众网记者 亓超 通讯员 高倩 淄博(zībó)报道
北崮山村(cūn),坐落于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中部的(de)岳阳山南麓,临临高速和317省道穿村而过。这里是党的好(hǎo)干部、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的故乡(gùxiāng),也是焦裕禄精神(jīngshén)的发源地。近年来,北崮山村以“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,厚植培育焦裕禄家风(jiāfēng)”为(wèi)精神内核,以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(zhìlǐ)高度融合为切入点(qiērùdiǎn),努力打造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”的幸福乡村样板。荣获包括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、省级卫生村、省级文明村、省红色文化特色(tèsè)村、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,入选第四批全省景区化村庄、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工程示范创建村、省“我最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。
产业(chǎnyè)兴旺,擘画农业繁荣图景
北崮山村积极推进猕猴桃种植园水肥一体化,新建农业观光采摘大棚等(děng)项目,形成了以猕猴桃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。规模化种植高品位丹参、桔梗、连翘等药材(yàocái),进一步拓宽增收路径。统筹村内文旅资源,成立(chénglì)“焦桐(jiāotóng)花开”文旅发展有限公司,充分发挥好(hǎo)红色资源,对岳阳山、崮山进行开发利用,修建登山(dēngshān)慢道(màndào)、凉亭、观景平台等。做好农文旅(nóngwénlǚ)融合,整体盘活前峪200亩林地,力争农旅、文旅融合特色产业链项目落地。打造“园区运营(yùnyíng)+红色旅游+绿色农业”发展模式,建设以水泵制造、锻件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,推进以高标准猕猴桃示范园为代表的绿色农业,统筹布局(bùjú),齐头并进(qítóubìngjìn)。2024年北崮山村村集体收入80万元,村内现有大小企业35家,2024年全村工业产值2.3亿元,村民人均收入1.8万元,
生态宜居,绘就美丽乡村画卷(huàjuàn)
北崮(běigù)山村(cūn)以项目为抓手,注重“硬件”与(yǔ)“软件”的(de)同步提升,成功落地了(le)包括“北崮山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打造一期工程”、“裕禄故乡·幸福源泉(yuánquán)”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红色范本等在内的9个项目。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与季节(jìjié)变化相结合,打造出“步步有景、处处如画”的花园式(huāyuánshì)美丽村景。现有11幢住宅楼(zhùzháilóu),400余户村民搬进楼房(lóufáng),住宅楼自来水、燃气入户率、村内干道硬化率、路灯覆盖率,电话、网络、广播电视通户率均达到(dádào)了100%。村内建有九年一贯制学校裕禄学校,现有教学班13个,在校生454人,教职员工52人。村卫生室基本实现了“拿药不出村”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,设置长者食堂、棋牌室(qípáishì)、活动室等功能场所,可同时容纳100余名老人(lǎorén)在中心就餐、休闲、娱乐、健身活动。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,定期为村内老人开展健康查体活动。
乡风文明,精神传承德润乡村(xiāngcūn)
北崮山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童行学堂等(děng)阵地,打造“小院(xiǎoyuàn)夜话”、“焦桐花开”、非遗传承等文明实践品牌,通过“精神引领+宣传赋能+媒体助力+群众受益”的(de)模式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(shèhuìzhǔyì)核心价值观。成立“焦桐花开”志愿(zhìyuàn)服务队,围绕(wéirào)群体差异化需求,不断延伸服务触角,在环境整治、长者食堂、理论宣讲、文化文艺等方面积极发挥着志愿服务作用(zuòyòng),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次,为(wèi)北崮山村增添暖心底色。积极打造北崮山村“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+新时代文明实践”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。总投资800余万元,以焦裕禄故居(gùjū)为核心,打造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、焦桐院、村史馆、等教育场所,山东省第五届(dìwǔjiè)红色故事讲解(jiǎngjiě)大赛在北崮山村启动。2024年,北崮山村在全省先行先试,依托广电网络上线了“红色北崮山”线上平台(píngtái),成为宣传展示(zhǎnshì)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平台。充分发挥(chōngfènfāhuī)“红白理事会”“道德评议会”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,制定婚丧事宜具体(jùtǐ)操办规范(guīfàn),落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。将文明节俭、孝老爱亲、崇尚科学等相关内容融入戏曲、小品、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(zhōng),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移风易俗意识。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、“好婆婆、好媳妇”、“文明家庭”、“美在家庭”等评选活动(píngxuǎnhuódòng),推选出先进典型20余人。
治理有效,法治(fǎzhì)德治相得益彰
严格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民主决策程序、三务公开制度,进一(yī)步完善财务管理(guǎnlǐ)制度,规范财务报销审批制度,及时梳理对接往来账款,村级财务公开(cáiwùgōngkāi)透明、规范合规。聚力打造裕禄故乡北崮山村基层社会治理红色范本,为加强北崮山村基层社会治理,北崮山村党委以“一网(yīwǎng)三联”为抓手,以“家风建设”为载体,持续提升村级“六室(liùshì)两站一平台”党群中心,实现综治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、便民服务中心“三心(sānxīn)合一(héyī)”。总结(zǒngjié)焦裕禄家风家训,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厚植文明乡风,实现村级治理规范制度升级,推动形成了北崮山村“一网三联+优秀家风”积分管理办法等经验做法,有效提升农村基层(nóngcūnjīcéng)社会治理水平(shuǐpíng)。
大众网记者 亓超 通讯员 高倩 淄博(zībó)报道
北崮山村(cūn),坐落于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中部的(de)岳阳山南麓,临临高速和317省道穿村而过。这里是党的好(hǎo)干部、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的故乡(gùxiāng),也是焦裕禄精神(jīngshén)的发源地。近年来,北崮山村以“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,厚植培育焦裕禄家风(jiāfēng)”为(wèi)精神内核,以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(zhìlǐ)高度融合为切入点(qiērùdiǎn),努力打造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”的幸福乡村样板。荣获包括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、省级卫生村、省级文明村、省红色文化特色(tèsè)村、省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,入选第四批全省景区化村庄、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工程示范创建村、省“我最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。
产业(chǎnyè)兴旺,擘画农业繁荣图景
北崮山村积极推进猕猴桃种植园水肥一体化,新建农业观光采摘大棚等(děng)项目,形成了以猕猴桃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。规模化种植高品位丹参、桔梗、连翘等药材(yàocái),进一步拓宽增收路径。统筹村内文旅资源,成立(chénglì)“焦桐(jiāotóng)花开”文旅发展有限公司,充分发挥好(hǎo)红色资源,对岳阳山、崮山进行开发利用,修建登山(dēngshān)慢道(màndào)、凉亭、观景平台等。做好农文旅(nóngwénlǚ)融合,整体盘活前峪200亩林地,力争农旅、文旅融合特色产业链项目落地。打造“园区运营(yùnyíng)+红色旅游+绿色农业”发展模式,建设以水泵制造、锻件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,推进以高标准猕猴桃示范园为代表的绿色农业,统筹布局(bùjú),齐头并进(qítóubìngjìn)。2024年北崮山村村集体收入80万元,村内现有大小企业35家,2024年全村工业产值2.3亿元,村民人均收入1.8万元,
生态宜居,绘就美丽乡村画卷(huàjuàn)
北崮(běigù)山村(cūn)以项目为抓手,注重“硬件”与(yǔ)“软件”的(de)同步提升,成功落地了(le)包括“北崮山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打造一期工程”、“裕禄故乡·幸福源泉(yuánquán)”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红色范本等在内的9个项目。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与季节(jìjié)变化相结合,打造出“步步有景、处处如画”的花园式(huāyuánshì)美丽村景。现有11幢住宅楼(zhùzháilóu),400余户村民搬进楼房(lóufáng),住宅楼自来水、燃气入户率、村内干道硬化率、路灯覆盖率,电话、网络、广播电视通户率均达到(dádào)了100%。村内建有九年一贯制学校裕禄学校,现有教学班13个,在校生454人,教职员工52人。村卫生室基本实现了“拿药不出村”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,设置长者食堂、棋牌室(qípáishì)、活动室等功能场所,可同时容纳100余名老人(lǎorén)在中心就餐、休闲、娱乐、健身活动。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,定期为村内老人开展健康查体活动。
乡风文明,精神传承德润乡村(xiāngcūn)
北崮山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童行学堂等(děng)阵地,打造“小院(xiǎoyuàn)夜话”、“焦桐花开”、非遗传承等文明实践品牌,通过“精神引领+宣传赋能+媒体助力+群众受益”的(de)模式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(shèhuìzhǔyì)核心价值观。成立“焦桐花开”志愿(zhìyuàn)服务队,围绕(wéirào)群体差异化需求,不断延伸服务触角,在环境整治、长者食堂、理论宣讲、文化文艺等方面积极发挥着志愿服务作用(zuòyòng),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次,为(wèi)北崮山村增添暖心底色。积极打造北崮山村“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+新时代文明实践”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。总投资800余万元,以焦裕禄故居(gùjū)为核心,打造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、焦桐院、村史馆、等教育场所,山东省第五届(dìwǔjiè)红色故事讲解(jiǎngjiě)大赛在北崮山村启动。2024年,北崮山村在全省先行先试,依托广电网络上线了“红色北崮山”线上平台(píngtái),成为宣传展示(zhǎnshì)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平台。充分发挥(chōngfènfāhuī)“红白理事会”“道德评议会”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,制定婚丧事宜具体(jùtǐ)操办规范(guīfàn),落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。将文明节俭、孝老爱亲、崇尚科学等相关内容融入戏曲、小品、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(zhōng),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移风易俗意识。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、“好婆婆、好媳妇”、“文明家庭”、“美在家庭”等评选活动(píngxuǎnhuódòng),推选出先进典型20余人。
治理有效,法治(fǎzhì)德治相得益彰
严格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民主决策程序、三务公开制度,进一(yī)步完善财务管理(guǎnlǐ)制度,规范财务报销审批制度,及时梳理对接往来账款,村级财务公开(cáiwùgōngkāi)透明、规范合规。聚力打造裕禄故乡北崮山村基层社会治理红色范本,为加强北崮山村基层社会治理,北崮山村党委以“一网(yīwǎng)三联”为抓手,以“家风建设”为载体,持续提升村级“六室(liùshì)两站一平台”党群中心,实现综治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、便民服务中心“三心(sānxīn)合一(héyī)”。总结(zǒngjié)焦裕禄家风家训,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厚植文明乡风,实现村级治理规范制度升级,推动形成了北崮山村“一网三联+优秀家风”积分管理办法等经验做法,有效提升农村基层(nóngcūnjīcéng)社会治理水平(shuǐpíng)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